5月4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发布了《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所谓大额
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或一组关联客户超过其一级资本净额2.5%的
风险暴露。
对于非同业单一客户,《办法》规定,《办法》重申了《商业银行法》贷款不超过资本10%的要求,同时规定包括贷款在内的所有信用
风险暴露不得超过一级资本15%。银保监会称,这主要考虑银行授信业务日趋多元化,不再仅限于传统信贷,而目前国内对全口径信用
风险集中度没有明确的量化
监管要求。定量测算也表明,国内绝大多数银行已经达到上述
监管标准,《办法》实施不会抑制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
对于非同业关联客户,《办法》规定其
风险暴露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20%。非同业关联客户包括非同业集团客户、经济依存客户。《办法》规定的关联客户
风险暴露
监管要求较现行要求(集团客户授信余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的15%)更为宽松。银保监会称,这主要考虑到传统授信以贷款为主,但目前企业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适度放宽
监管要求有利于银行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从测算结果看,绝大多数银行也能够达标。
对于同业客户,《办法》按照巴塞尔委员会
监管要求,规定其
风险暴露不得超过一级资本25%。银保监会称,考虑到部分银行同业
风险暴露超过了《办法》规定的
监管标准,《办法》对同业客户
风险暴露设置了三年过渡期。商业银行可在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业务模式、分散同业资产、扩展客户群体,无需简单压降同业业务总体规模。
《办法》还指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对另一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
风险暴露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15%。商业银行被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后,对其他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
风险暴露应在12个月内达到上述
监管要求。
《办法》将自
2018年7月1日起施行。商业银行应于
2018年12月31日前达到《办法》规定的大额
风险暴露
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对匿名客户的
风险暴露应于2019年12月31日前达到《办法》规定的大额
风险暴露
监管要求。对于
2018年底同业客户
风险暴露未达到《办法》规定的
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设置三年过渡期,相关商业银行应于2021年底前达标。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商业银行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为推动商业银行加强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有效防控集中度
风险,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办法》,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商业银行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国内外银行业实践表明,授信集中度
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
风险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许多欧美银行通过表内贷款、投资以及表外实体等多种形式对单家客户进行授信,造成
风险过度集中。金融危机后,随着经济下行和市场波动,银行对客户的过度授信
风险使得银行遭受巨大损失,一些银行甚至破产倒闭。为有效管控大额集中度
风险,2014年4月,巴塞尔银行
监管委员会发布了《计量和控制大额
风险暴露的
监管框架》,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统一的大额
风险暴露
监管标准。从国内情况看,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快速发展,银行对客户的授信方式日趋多元化,客户集中度
风险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目前,我国对集中度
风险的
监管要求散落于《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
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
法规中,尚未出台统一、规范的大额
风险暴露
监管规则。根据国内银行业实践,借鉴国际
监管标准,制定并实施《商业银行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于抑制金融
风险累积具有重要作用。
二、《商业银行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办法》包括六章47条以及六个附件。六章分别是总则、大额
风险暴露
监管要求、
风险暴露计算、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监督管理和附则。附件分别是关联客户识别方法、特定
风险暴露计算方法、交易账簿
风险暴露计算方法、表外
项目信用转换系数、合格质物及合格保证范围、过渡期分阶段达标要求。
《办法》明确了商业银行大额
风险暴露
监管标准,规定了
风险暴露计算范围和方法,从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内部限额、信息系统等方面对商业银行强化大额
风险管控提出具体要求,并明确了
监管部门可以采取的
监管措施。
三、《商业银行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办法》设定了哪些
监管标准,设定标准时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设定
监管标准主要考虑了三方面因素:一是与现行
监管要求衔接,二是国内银行达标压力,三是借鉴国际
监管标准。
第一,对于非同业单一客户,《办法》重申了《商业银行法》贷款不超过资本10%的要求,同时规定包括贷款在内的所有信用
风险暴露不得超过一级资本15%。主要考虑银行授信业务日趋多元化,不再仅限于传统信贷,而目前国内对全口径信用
风险集中度没有明确的量化
监管要求。定量测算也表明,国内绝大多数银行已经达到上述
监管标准,《办法》实施不会抑制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
第二,对于非同业关联客户,《办法》规定其
风险暴露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20%。非同业关联客户包括非同业集团客户、经济依存客户。现行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
风险管理指引》规定,集团客户授信余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的15%。《办法》规定的关联客户
风险暴露
监管要求较现行要求更为宽松,主要考虑到传统授信以贷款为主,但目前企业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适度放宽
监管要求有利于银行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从测算结果看,绝大多数银行也能够达标。
第三,对于同业客户,《办法》按照巴塞尔委员会
监管要求,规定其
风险暴露不得超过一级资本25%。考虑到部分银行同业
风险暴露超过了《办法》规定的
监管标准,《办法》对同业客户
风险暴露设置了三年过渡期。商业银行可在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业务模式、分散同业资产、扩展客户群体,无需简单压降同业业务总体规模。
银行承担信用
风险的所有授信业务均纳入大额
风险暴露
监管框架,具体包括六大类:一是贷款、投资债券、存放同业等表内授信业务;二是资产管理产品或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业务;三是债券、股票及其衍生工具交易;四是场外衍生工具、证券融资交易;五是担保、承诺等表外业务;六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信用
风险由商业银行承担的其他业务。
根据不同业务的经营模式和实际特点,《办法》对各类业务的
风险暴露计算方法作出了详细规定。
五、《商业银行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对银行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办法》除了规定大额
风险暴露量化
监管标准,还针对商业银行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建立和完善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关部门管理职责,构建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二是制定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制度,及时报
监管部门备案。三是按照大额
风险暴露
监管要求,结合本行实际情况,设定大额
风险暴露内部限额,并持续监测、预警和控制。四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持续收集相关数据信息,有效支持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
六、实施《商业银行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办法》会产生哪些影响?
《办法》实施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
风险,提升金融服务的质效。《办法》根据国内银行实际,参考国际
监管标准,规定了大额
风险暴露
监管标准和计算方法,对商业银行加强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提出一整套安排和要求,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提升集中度
风险管理水平,降低客户授信集中度,有效防控系统性
风险。《办法》提高了单家银行对单个同业客户
风险暴露的
监管要求,与当前治理同业乱象的
政策导向一致,有助于引导银行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弱化对同业业务的依赖。《办法》明确了单家银行对单个企业或集团的授信总量上限,进一步规范银行同业业务,有助于引导银行将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改变授信过程中“搭便车”、“垒大户”等现象,提高中小企业信贷可获得性,改善信贷资源配置效率。
七、《商业银行大额
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在公开征求意见后作了哪些修改?
征求意见期间,我们共收到164条反馈意见,主要涉及结构化产品
风险暴露计算、匿名客户
监管要求等问题。经过系统梳理和认真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办法》有关内容:一是允许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不使用穿透方法,即对于
风险暴露小于一级资本0.15%的基础资产,如果银行能够证明不存在人为分割基础资产规避穿透要求等
监管套利行为,可以不使用穿透方法,将
风险暴露计入产品本身,无需视为对匿名客户的
风险暴露。二是设定匿名客户达标过渡期,商业银行应于2019年底前达到匿名客户
风险暴露集中度要求(征求意见稿规定
2018年底),相当于设置了一年的过渡期。三是完善附加
风险暴露计算规则,明确指出,如果商业银行能够证明发起人或管理人与基础资产实现了破产隔离,可以不计算其附加
风险暴露。
八、上述修改会产生哪些影响?
对于基础资产较为分散的资产管理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逐笔识别最终债务人并计算
风险暴露存在一定困难。《办法》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允许符合条件的产品不使用穿透方法,避免上述产品因无法穿透被全部计入匿名客户,有助于提升
监管规定的可操作性,并降低银行合规成本。同时,《办法》将匿名客户
风险暴露集中度达标时限由
2018年底推迟至2019年底,有利于缓解银行达标压力。
关于附加
风险暴露的计算,《办法》采纳了业界提出的修改意见,在发起人、管理人与基础资产真实实现破产隔离的情况下予以豁免,确保
风险暴露计算结果准确、合理。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京樵财税新闻部编辑,京樵财税致力于为企业解决高端财税问题,为您提供优质的企业财税服务,西宁代理记账公司.